随着宝宝逐渐长大,流口水的现象似乎变得越来越频繁,量也越来越多。这是因为婴儿处在口腔期,这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。然而,口水量是否正常呢?总是湿漉漉的,需要注意哪些地方,以免让宝宝感到不适或出现症状呢?
一岁前的婴儿正处于口腔期,他们喜欢把到手的物品往口中放,不时地流口水。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,许多父母都希望帮助他们“收涎”,除了希望宝宝健康成长外,也希望不再频繁地流口水。然而,从发展进程来看,这个仪式并无任何实质作用。
一般婴儿刚出生时,比较不会流口水。大约三、四个月左右,口水量开始增加。事实上,赖怡如治疗师表示,宝宝是否还会继续流口水,与实际的生理发展相关。一至两个月大的口水量约50~80ml,到三、四个月会增加到200ml。因此,三至六个月间的口水量较多,也比较容易流出嘴角。
1.口腔构造浅:由于婴儿的口腔深度浅,所以口水一增多,很容易满溢出来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大约在宝宝一岁半的时候,口腔构造会慢慢地变深和变宽。到两岁之后,口腔构造会更加成熟。虽然口水的量没有变化,但变得比较能储存在口中,因此就比较不容易发生流口水或喝奶喝一半流出的状况。

2.帮助湿润食物:通常在宝宝4~6个月左右,会开始摄取副食品。不同生理阶段,宝宝有吃泥状或固状物的差异,需要因时制宜。但重要的是,较多的口水能够帮助湿润和软化食物,以方便宝宝进行吞咽动作。
3.长牙的刺激:正常来说,大约六个月大后,宝宝会慢慢开始长牙。从神经学来看,长牙会刺激到面部的三叉神经,进而增加唾液的分泌量。